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校领导讲思政课系列报道⑦: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这堂思政课,带学生读懂生产力的未来
发布时间:2025-04-20  编辑:  点击:

4月17日,校党委副书记程爽以“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点学习体会”为题,为2024级财税专业学生解码新质生产力的基因图谱。在这堂思政课上,用“一块愈合的人类股骨”撬动历史长河,以“算盘到AI的进化论”串联技术革命,讲深讲透讲活了“新质生产力”。

一块股骨里的文明密码:劳动如何创造未来

“人类文明最初的标志是什么?”课程以这个充满哲思的问题开场。程爽以“一块愈合的人类股骨”这一人类学案例切入,将抽象的理论化为生动的场景,引发学生共同思考什么是生产力的萌芽,之后顺势引出马克思“生产力决定社会形态”的经典论断,用“人的依赖-物的依赖-自由发展”的三部曲串起千年文明史,剖析了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目标。

当马克思遇见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新”在哪?

程爽结合刘鹤副总理提出的“鲍莫尔病与数字鸿沟”等现实挑战,以“结绳记事到人工智能”“电算化会计到智能审计”等生动案例,展现技术革命如何重塑生产要素与产业格局。程爽指出,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标志在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内涵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及其跃升。通过课堂讨论,他和同学们一起提炼出创新的五个标准,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从0到1”的突破。

勇立潮头的浙江实践:向“新”而行,以“质”致远

立足浙江“创新强省”定位,程爽副书记以“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的浙江实践为框架,列举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展现浙江从“数字浙江”到“创新强省”,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的先行探索。

这堂“术”“道”相容的思政课,不仅是一堂理论宣讲,更是一次创新思想的启蒙。课程采用“问题导入-哲学思辨”法,用“一块股骨”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视角审视“劳动创造历史”的本质;采用“历史-现实”对照法,梳理“结绳记事”到“人工智能”的技术革命史,阐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用“政策-实践”映射法,结合“雄安新区千年大计”“浙江新制造探索”等案例,凸显新质生产力“国家所需、青年可为”的现实路径。这堂鲜活的思政课,让学生握住了创新的“根”与“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