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彬教授著作《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成果简介: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得以贯彻落实的基本前提,也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和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重要保障。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实现了持续性提升,但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改变,这种改变既有国际局势层面的,也有国内发展层面的,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显然构成了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不仅开启了万物感知的新纪元,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面对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壮大的客观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切实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和顺势而为,就必须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及其彰显出来的新规律作出分析和研判。
本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自身特定政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性、阶级性、导向性和意识形态性等特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嵌入应用是有积极意义的,这种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效率性、精准性和协同性三大层面,但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技术同样是一柄“双刃剑”,如人工智能不断成长的自主性,就极有可能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责任的模糊化、扭曲化,人工智能内部的算法黑箱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得不面临丧失主导权、管理权的风险,算法歧视、算法黑箱和算法操纵等则会加剧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不公正、不可为甚至不可控的前置危机,而技术理性的过度勃发以及“技术拜物教”的形成,亦可能在更深的层次上淡化和模糊意识形态的阶级差异,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堕入异化甚至价值虚无化的陷阱和危机。因此,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同样不可小觑。
人工智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积极性和消极性并存的影响,但人工智能本质上属于“人脑的延伸物”。因此,“现实的人”依然是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论原点。在人工智能的环境下,要更加有效地推进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高度重视机制、路径和方法的发展与创新。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立足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重视角进行布局,从宏观整体性角度看,要提升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首要的是要做到预防为先,形成人工智能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风险预警机制。从中观层面上看,要强化人工智能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和自信,关键是要不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夯实人工智能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根基。从微观角度看,要切实推进人工智能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发展,则必须把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主体的“现实的人”的综合素养提升摆在突出位置上,进一步促进其不断落实主体责任和强化使命担当。由此,为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提升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