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我院成功承办第三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论坛
发布时间:2016-05-23  编辑:  点击:

在社会主义诞生500周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60周年之际,5月20-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主办,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三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论坛——纪念巴黎公社145周年暨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揭牌仪式”在我校成功举行。

5月20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邓纯东研究员、浙江财经大学励如孟副校长共同为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揭牌。

揭牌仪式之后,邓纯东研究员为全体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做了题为“高度重视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学术报告。报告具体分析了以下四个问题:1.概括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内涵。2.指出了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3.强调了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途径。4.肯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邓纯东研究员认为,国家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制度设计和安排的灵魂,是任何时代条件下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和依据。国家意识形态是古代中国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维护国家意识形态是国际通用的规则,国家意识形态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法宝。国家意识形态在多元化和国际化的环境当中,要更加突出对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批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法宝,一定不能动摇。

5月21日,论坛开幕式上,浙江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李金昌教授致欢迎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发展研究部主任辛向阳研究员代表主办方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侯惠勤教授作主旨演讲。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兼院党委书记华正学教授主持开幕式。

李金昌书记指出,145年前,巴黎工人阶级以惊天的伟大创造,奠定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正如马克思所说,巴黎公社的精神是永存的,巴黎公社的伟大创举一直激励着不懈奋斗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在改革开放发展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而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在纪念巴黎公社成立145周年之际,论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研讨主题,其理论意义重要,实践价值深远。

侯惠勤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指出,我们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又不能简单照搬、直接套用,要结合中国的实际不断创新。我们今天纪念巴黎公社145周年,就是要将巴黎公社的精神转化为更加坚定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自觉。经过多年社会主义实践,我们发现,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唯一出路。中国共产党一身二任,既是国家权力的核心,是执政党;又是人民群众的核心,是群众自我教育和提升的政治组织,是人民成为国家主人的必由之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编译局、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的7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巴黎公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的会议主题,并就巴黎公社的精神内涵及其恒久性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的历史条件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三大议题进行研讨,取得广泛共识和一系列研究成果。

辛向阳研究员和中共中央编译局原秘书长杨金海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叶险明等10余位专家学者就巴黎公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等作主题发言。

辛向阳从三个方面阐述纪念巴黎公社在当代中国的重大意义。首先,纪念巴黎公社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是巴黎公社实践告诉我们的一个真理,是巴黎公社事业告诉我们的一个学理,是巴黎公社失败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其次,纪念巴黎公社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在任何时候都要防止公仆变为人民的主人,要处理好勤务员和公务员的关系,这是巴黎公社精神的宝贵财富。还有,纪念巴黎公社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巴黎公社努力劳动、用心思索、战斗不息、流血牺牲的伟大首创精神,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不断发扬光大。我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重点学科负责人何历宇教授从理论、实践、文化和文明的维度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我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高湘泽教授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研究者不仅要勇于还要善于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5月21日晚上,中央编译局原秘书长杨金海研究员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传播”的报告。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传播分为三个阶段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的传播。同时,分析了每个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和成就。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华民族的百年命运,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的面貌才会焕然一新。因此,我们应当永远感激和铭记那些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传播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才华,甚至奉献了生命的翻译家和理论家,他们的编译研究成果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科学的方法指导。作为新一代的理论工作者,我们应当把老一辈马克思主义翻译家、理论家的崇高精神继承下来,传承下去,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火炬代代相传,以更精深、更丰富的编译研究成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源头活水。

5月22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候惠勤教授作为题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当代坚守”的报告。报告分析了七大问题: 一、当代中国理想信念问题聚焦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二、马克思哲学变革创立的是“新唯物主义”。三、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特征。四、坚持新唯物主义必须坚持哲学的基本问题。五、否定哲学基本问题必然引发重大的理论失误。六、坚持人民为本的历史价值观。七、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观点。候惠勤教授指出,关于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和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话语权,关系到如何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一重大问题上,目前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认识,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澄清。最后,他鼓励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师生要做大学问,既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同时又要深入了解中国的具体实践情况,以中国的现实问题为导向,做真学问。

据悉,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论坛”已有三届,论坛已成为汇聚国内学术界专家学者,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交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经验,研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本届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较好地展示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科研究方面的实力和水平,必将对年轻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