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这个大咖专家汇聚的学术研讨会 专门回顾与展望“一带一路”减贫合作问题
发布时间:2023-12-19  编辑:  点击:

    12月16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思想百年发展史研究(1921-2021)”课题组发起,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思想百年发展史研究(1921-2021)”课题组、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农林大学基地、浙江农林大学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回顾与展望:‘一带一路’减贫合作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临安浙江农林大学成功举办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中亚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研究员,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文荣教授,浙江省社科联规划处处长蔡青,浙江农林大学党委委员、宣传部长倪建均出席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伊犁师范大学中共贵州省委党校、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浙江财经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和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应邀参加本次研讨会。

在开幕式上的校领导、学术主管单位领导热情洋溢的致辞后,这个大咖学者汇聚的学术盛会专题研讨“回顾与展望:‘一带一路’减贫合作”问题。学术研讨会主旨报告分以下四个阶段展开:

大会第一阶段,孙壮志研究员和浙江大学钱文荣教授分别做“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人文合作:成就与前景”的报告和“相对贫困治理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旨报告。

在全面回顾“一带一路”十年来人文合作系列成就的基础上,孙壮志研究员充分强调了人文合作在“一带一路”中基础与核心地位,强调人文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要在充分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构建价值理念、法律制度、文化产品、交流平台“四位一体”的文化载体。报告特别强调了“一带一路”减贫合作与人文合作的关系,认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减贫合作为人文合作注入更加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人文合作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同时提出了合作要见行动、实践要更精准、要乐于分享减贫经验、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统筹推进、注重差异不强求、中资企业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等六点学术建议。

钱文荣教授在“相对贫困治理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旨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致力追求的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核,以2020年中国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为标志,我国已经入到缓解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在共同富裕实践过程中,相对贫困的治理困境更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场”和“在场”,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看做是赋能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以乡村文化多元价值赋能共同富裕。要回归价值本源,构建和谐乡村社会;要推动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发展,赋能经济发展;要聚焦乡风文明,赋能人才振兴;要守护绿水青山,赋能生态振兴;要完善基层治理体系,赋能组织振兴。在成功破解相对贫困治理、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一定能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凝结成人类文明新形态。

大会主旨报告第二阶段,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党总支书记、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西南大学“一带一路”反贫困研究中心主任、伊犁师范大学名誉教授王志章,华中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部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牟成文,浙江大学“求是科研岗”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基地首席专家成龙等专家学者,分别以“对‘一带一路’减贫与发展合作的几点思考”、“一带一路”共建十年:中国与南亚国家减贫合作的经验总结与路径优化、论制度扶贫与精神扶贫及其逻辑关联、国外“一带一路”研究动向探析等问题,做了十分精彩的分析报告。他们在上述报告中指出,“一带一路”减贫合作意义重大,成为“一带一路”“金色十年”的重要内容和鲜明亮色。十年来,中国已经建立起一系列成型稳定的国际减贫合作主要平台及工作机制,“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减贫合作,有效激活共建国家发展动力,增强了共建国家减贫能力,共建成果惠及各国人民。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减贫合作是“一带一路”减贫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鲜明特色和取得重要成果的合作地区。要从政治领航、经济互惠、人文互鉴、减灾合作等四大维度,认真总结中国与南亚减贫合作的经验,优化其相关的合作路径。同时,在深化“一带一路”减贫合作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把握国外学者对“一带一路”的认知评价动向,凸显社会主义制度在消除贫困上的本质特色,以制度扶贫与精神扶贫的逻辑统一,彰显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经验的科学性及世界意义。

大会主旨发言第三阶段,来自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海外中共学研究中心主任高晓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巴西研究中心中心主任周志伟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南非研究中心主任姚桂梅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研究室杨进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外交研究室王金波主任等五位专家学者,分别以“从‘四大倡议’看海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一带一路’视角下的中拉减贫合作”、“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双赢发展”、“中亚国家的贫困问题--兼谈中国与中亚国家‘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减贫合作”“‘一带一路’与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为题,做了非常精彩的报告。上述专家学者在各自发言中指出,海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是减贫合作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思想基础,如果不带敌视和偏见,“四大倡议”的世界性贡献和全球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当下海外对“四大倡议”的认知理解不尽相同,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话语权的任务急切而重大,必须通过切实可行的路径加紧这方面的工作和努力。拉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贫困问题与中国存在较大差异,参与“一带一路”的程度也比其他地区更为复杂。总体上看,减贫合作在中拉合作中相对滞后,但贫困问题是中拉相似发展阶段共同的挑战,减贫合作应该成为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增长点。因此,要加强中拉减贫合作的供需衔接,加强双多边机制建设,多元参与,多范畴交流,重视“小而美”的投资和援建项目,加强数字减贫合作。非洲是一个富饶而贫瘠的大陆,中非减贫合作意义重大、前景广阔。要在认真总结现有合作经验、做法的前提下,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将中非减贫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中亚五国的贫困问题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处在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对加强与中国的减贫合作意愿强烈,中国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实践经验对中亚五国减贫脱贫更实用、适用。因此,在“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要加大中国同中亚五国减贫合作力度,加强高层推动,完善体制机制,加大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绿色发展等领域合作力度,帮助中亚五国培训专业人才,在就业、教育、卫生、青年交流,以及对妇女、弱势群体的帮扶上作出实实在在的业绩。此外“一带一路”显著提升了中国国际形象,但在正向叙事和反向叙事交互效应的互动交锋中,要迫切加强中国在“一带一路”减贫合作中的国际话语权建构,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故事讲出“一带一路”减贫合作的实践精彩。


大会主旨发言第四阶段,来自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原副校长、一级巡视员罗凌教授以“精准脱贫的‘贵州之道’:一个可以复制的案例”为题,深刻揭示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实现精准脱贫的内在机理,以精准脱贫的“贵州之道”完美诠释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中国之道”,进而也探讨了“一带一路”减贫合作的“世界之道”。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室韩冰副研究员以“‘一带一路’投资风险与公共服务机制建设”为题,不但认真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总体情况、风险所在,更是指出了减贫合作项目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独特价值,给出了相当具有前瞻性、实用性的对策、建议。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专家、正高级经济师施纪平以“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同发展减贫的浙江实践和建议”为题,从一个政策制定者和实践参与者的视角,具体介绍了十年来浙江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减贫合作的实践历程、发展成就和经验启示,展示了浙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从自发到总觉再到自信的心路历程。浙江财经大学中亚研究院院长余慕鸿教授以“减贫合作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基于中哈、中乌产能合作助力精准脱贫的视角”为题,详细比较了中国同中亚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互补优势及合作领域,以茶产业和中医药合作为例,具体阐明了中国同中亚国家加强减贫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广阔前景。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柏春教授以“习近平反贫困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和世界意义”为题,深刻分析了新时代以来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发展进程、理论内容、实践价值和世界意义,为深刻把握“一带一路”减贫合作的理论与实践夯实了思想和道义的制高点。


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本次学术研讨会立足国际视野,聚焦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减贫合作,汇聚减贫领域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减贫合作的成就经验科学展望深化“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的行动前景,发出了强化中国在国际减贫合作领域话语权建构的学者声音正如本次会议发起人、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正学教授所总结的那样,本次会议时机选择好、主题确定好、专家选定好、主旨报告好、氛围营造好,会议碰撞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和学术洞见,一定会在未来“一带一路”减贫合作的深入实践中花开有声、花落有果。

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周凯博士主持开幕式。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君教授主持闭幕式。“一带一路”减贫合作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展示了学界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思想力量,也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把握减贫合作学术前沿,拓宽学术视野,提供了宝贵机会,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以及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等,都具有积极推动和促进作用。